小米最近出了一个新的人体传感器,叫做“小米人在传感器”,我么从名字就能看到“人在”和之前的“人体”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。

人体传感器就是检测人经过,一般来说可以识别人体的动态,比如人经过的时候会触发,然后可以设置几分钟内无人体活动时触发某些命令。这种人体传感器的作用有限,不过成本低和功耗低(相比雷达传感器)。

红外:只能检测人体运动,但是功耗很低。

雷达:能够检测人体存在,但是功耗很高。

这个最关键的缺点有很多人诟病,就是人在室内一动不动的时候,是检测不到的,从而以为室内没人了。这就是毕竟坑了。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卫生间场景。

我的屋子因为布局的原因没有做干湿分离 ,所以直接插电的情况就会很麻烦且容易受潮。这也是我一直在用人体传感器的原因。小米这次出的不用插电的人在传感器解决了很多问题,也避免了卫生间布线。

省电的原理就是通过红外来检测人运动,然后触发雷达检测。当雷达检测到无人的时候,切换到红外。

上手

里面是一个传感器和一个底座。上手之后无需打开电池仓拔塑料纸之类的操作,直接长按电源按钮即可。

传感器

上面是新的人在传感器,下面是前些日子发布的人体传感器2s。

安装技巧

安装最佳实践

选择位置和角度

挂高斜向下安装,可避免来自光滑表面的反射干扰,请勿近距离正对瓷砖或玻璃。

位置

人正面传感器时,雷达的保持效果有人更好。

image-20240607154722295

巧妙利用墙壁遮挡和照射角度,使人进出感应区域时, 干脆利落的切向进入,避免缓慢的靠近或远离。

image-20240607154737900

检测原理

触发有人(无人->有人):通过红外传感器,感知人体运动引起的空间热辐射变化。快速的热量变化可导致误触发,如通风的窗户、冷热出风口、近距离的吹风、 宠物等。红外无法穿透玻璃,但可被玻璃反射。

保持有人(有人->无人):通过毫米波雷达,感知人体呼吸的胸腔起伏或其他微动。机械振动或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动可能导致误判,如摇头的风扇,微动的窗帘等。可穿透玻璃、木板等,但穿透后信号会有衰减。

无人判定最短时长

定义:从空间无人到传感器做出判断的时长。此时长并非完全固定,干扰会导致判定时长增加,若发生的概率较高,请参考上方“问题排查”。

最短可设置为30秒,固件0039版本后支持15秒。已升级到0039但无法看到15秒选项,可重启米家APP,在时长列表的最后一个选项找到15秒。

相同使用场景下,缩短判定时长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有无人状态切换次数增加,从而缩短续航。

影响判定准确度:

较短的判定时长,会使传感器累积的数据变少,可能造成误判无人的次数增多。

若空间较小,或人体运动状态或坐姿较多的场景,可使用默认时长或缩短时长。

若空间较大,或人体处于躺卧状态较多的场景,建议使用更长的无人判定时长。

如何测试判定时长:使用APP测试时,需考虑网络通信与APP信息的更新频次所带来的延迟。本地自动化的执行结果更接近传感器的真实判定时长。

绑定

直接点击米家右上角的添加设备,然后搜索人在传感器,添加即可。

应用界面

主界面

主界面就是标准的传感器界面,显示当前的状态和历史记录。

支持显示光线和设置。

设置

据说续航三年,回头看看。电池使用的是CR2450电池,是大电池。我的青萍传感器用的就是这个。

电池

感应设置可以设置红外灵敏度和雷达灵敏度,分别对应了“触发有人灵敏度”和“保持有人灵敏度”

感应设置

触发条件

目前支持的触发条件

有人

无人 2分钟持续有人

5分钟持续有人

2分钟持续无人

5分钟持续无人

10分钟持续无人

30分钟持续无人

光照度低于

光照度高于

环境光暗(10lux)

环境光亮(100lux)

总结

人在传感器目前价格在120元左右,感觉属于偏贵的传感器,有需要的场景比较小,比如不方便插电且需要长时间识别有人的情况。一般来说插电的人在传感器和摄像头的人体识别可以解决99%的这类场景,但是1%的场景指的就是卫生间了,既不适合装摄像头,也不支持插电。所以一般建议家里一个卫生间一个,其他场景建议使用其他方式替代。